不養(yǎng)兒不知父母恩,從你走上育兒之路的那天起,快樂總是短暫的,糾結(jié)和焦慮成為常態(tài)。孩子吃什么好,學什么好,上哪所幼兒園,讀哪所小學等等,把孩子培養(yǎng)成你想象中的樣子,成為了你后半生永恒不變的追求。可是真正經(jīng)歷了養(yǎng)兒育兒,才發(fā)現(xiàn)現(xiàn)在的孩子太難管了,一點也不聽話,越大越不懂事,氣的真想打人又下不去手,看看身邊帶孩子的爸爸媽媽,滿臉寫著累累累,焦慮感一天比一天旺盛。想想自己小時候,我們的爸媽把我們養(yǎng)大,咋就那么容易呢,好象除了做好把我們喂飽這件事,其它啥都沒做,現(xiàn)在時代變了,競爭激烈了,我們就得過著這種水深火熱的生活了?其實不管時代怎么變,孩子的生長發(fā)育本質(zhì)上沒發(fā)生變化,今天父母們的焦慮普通來自于“用力過猛”的管教方式,并且群體效應(yīng)越來越明顯,事實上我們對孩子的要求,往往都超過了他實際年齡能達到的程度,正是這種現(xiàn)實與期望之間產(chǎn)生的差異,也就是常說的期望值過高,造成了孩子越來越難管,父母越來越焦慮的狀況。
舉個例子,一個快3歲的孩子老愛動手打人,當父母的肯定一遍一遍的告訴提醒,可是孩子就是改不了,氣的父母直瞪眼,這孩子咋這么不懂事呢,是不是腦子不好使啊,其實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自我控制的能力,一般到4歲左右孩子才會開始自我控制,而且慢慢地熟悉后才能真正做到控制住自己的行為。所以不能說是孩子不懂事,不聽話,是父母們太不了解孩子了,這種超前式的管教,最終的結(jié)果就是你越管,孩子越不聽。3歲對于孩子來說是重要的發(fā)育臨界點,3歲以內(nèi)的孩子和3歲以上的孩子差別不是一點點的,3歲以前的孩子會認為他們看到的世界的樣子,就是他們世界本來的樣子,沒辦法從另外的角度去看問題,所以才會出現(xiàn)自我控制差的行為。比如有人在電梯里放個屁,3歲多的孩子會直接說有人放屁了而父母們這時候往往會教育孩子,這么說話不禮貌,其實孩子根本就不理解為啥不禮貌,我說的是事實??!說了這么多現(xiàn)實的狀況和道理,既然孩子發(fā)育沒到那個程度,父母的話他們也聽不懂,再怎么要求孩子也沒用,那怎么度過這個階段呢?分享一些摸爬滾打的經(jīng)驗給辣們媽,希望能有所幫助。3歲前,身教大于言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要過多的用言語去教導,更多的是用行動,比如孩子愛亂扔東西,你天天和他說用完的東西要放回原處,一點用都沒有,他的意識里認為東西就是可以隨便放的,正確的引導方式是當孩子亂扔東西時,可以表現(xiàn)的很不開心,讓孩子感受到并且嘗試著讓你開心,這個時候你可以主動去把扔到地上的東西慢慢的收拾,孩子如果也和你一起收拾了,你就給他一個大大的笑臉,讓他覺得做對了。之后可以趁熱打鐵把東西都拾起來放回原處,通過這種正向的引導方式,去鼓勵孩子的行為慢慢改善。這里提醒一句,不要認為一次兩次就會有什么效果,那你高興的太早了,孩子反復(fù)無常,下一次可能還會故伎重演,你延續(xù)之前的做法就好了,慢慢來不要急。3歲后,感同身受大于強行制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,慢慢會換位思考了,有了感受別人情緒和反應(yīng)的能力,這個時候父母們更多的是采取感同身受式的教導,而不能強行阻止孩子不能做這不能做那,往往制止的越嚴,孩子越起勁。比如孩子愛敲東西,搞得屋子里噪音四起,煩的你不行不行的,你越不讓他敲,他就敲的越厲害,這時候你可能采取另一種方式,和孩子說你現(xiàn)在敲東西的聲音,就像每天早上你在睡覺時把你吵醒的廣場舞音樂,你是不是每天都特別不愿意在早上睡覺的時候聽到這種聲音,媽媽相信你一定可能做的比廣場舞放音樂的奶奶們更好,這樣結(jié)合孩子的親身經(jīng)歷,讓孩子感受到敲東西給人帶來的感受是什么樣的,他自然會停止之前的行為。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,家家有本難念的經(jīng),很多父母們覺得有問題的事情,常常是這個年紀的孩子普遍存在的,別再強逼孩子聽你話了,火車可以提速,教育孩子切記“超速發(fā)展”。